别想太多啦 Day6
现在呢,来分享第五章。
我现在目前仍然在樟宜机场(新加坡),要来分享第五章:《让人生变得简单的一个秘诀》。
那主要的话呢,我会分享一半章,然后再加半章。我现在要搭飞机了,怕太迟,就先说一说。
与人交流,是靠感觉而非思考
现在讲的是,嗯,这个作者啊,就有提到他有一个问题:就是不敢在多人面前讲话。但是呢,他想要表达的是——内心的感受更加重要。
依靠那个“感觉”,而不是思考;是用“心”去听人家讲话。
就好像打球一样,球打过来,再送过去。我们并不是要让人家难堪,也不是为了让人家接不到球,而是希望说,我们可以把这个球“玩得很开心”。
所以——要真诚、不能说谎、也不能花言巧语、搬弄是非、不能口出二言。这些,其实也是我们修行、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之一。
说话,也要注意“顺序”
作者也提到,说话的时候,重点要放在后面。
比如说:
“这个人啊,刀子嘴,但人很好。”——我们记得的是:他是个好人。
但如果说:“这个人是好人啦,只是嘴巴很坏。”——我们就记得:这个人嘴巴很坏。
所以,包括孩子也一样哦!
比如对孩子说:
“这个孩子啊,虽然没有收拾玩具,但他是一个不挑食的好孩子。”
那孩子就会记得:“我是好孩子,只是没有收拾玩具。”他就会愿意在可以进步的地方努力。
我就觉得,这个提醒是特别好的一个部分。
晚上要安静,减少“好恶感”的秘诀
作者也说,晚上的时候要安静度过。他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“野人”了,不需要跑来跑去。以前的人也会说:“晚上是妖魔鬼怪跑出来的”,所以晚上不可以太亢奋,要好好休息。
然后他说到一个秘诀,可以减少我们对“好物”(喜欢/不喜欢)的感受。
小孩子会挑食,会说喜欢这个、不喜欢那个,家长总是禁止。但作者说这其实不对。
为什么要禁止孩子?他说让孩子自己选择。因为父母自己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嘛。
“好恶感”其实是可以克服的。
比如说: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个人,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共同点:
可能是同一天生日、
同一个年份出生、
都是马来西亚人……
只要找到一个共同点,心里就会开始软化。
感恩的练习——吃饭前后说感谢的话
作者也提到一个很好的做法:在孩子吃饭前,念一句话:
“每一粒米,汇聚了千万人的辛苦。
每一滴水,都是天地的恩惠。
我十分感激。”
吃完饭后,要说一句:
“谢谢款待。”
我觉得这个真的特别好。
用心生活,需要锻炼爱的能力
我们每年都在过生活,但很少真正“活在爱”里面、用心去生活。
什么是“爱”和“用心”?
就是:对某件事,如果没有感受到“爱”和“不可替代”,那就不算是用心。
如果只是努力地工作、粗糙地生活,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爱,那也不是用心。
对金钱没有安全感,其实是因为误解它的“本质”
作者举了一个比喻我很喜欢。
他说,有人问他愿望是什么。很多人可能会说:“我想要一百万。”
但他指出:金钱不是愿望,它只是工具。
就像你要拿高处的东西,人家问你“要不要帮忙”,你说“我要楼梯”。
但你真正想要的,是“上面的东西”,不是“楼梯”本身。
所以——金钱只是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的工具之一而已。
面对信息,不要“暴饮暴食”
现代人太容易获取信息了,不只Google,还有AI。
但这么多知识,怎么用才好?
知识,是为了帮助我们“更好地生活”。
如果我们可以把“知识”转化成“智慧”,那我们就可以:
帮助别人,
给人间带来更多温暖。
帮不上大忙,小小的资源也很好
作者在日本也有办一些慈善团体,提供协助给有需要的人。
他说,一个社会如果能够对“有困难、有痛苦的人”提供帮助,那就是我们理想的社会。
遇到难相处的人,保持“内心距离”
我们不喜欢某些人,并不一定是讨厌这个人,而是讨厌“他身上的某个特质”。
如果我们把那个特质拿掉,其实这个人并不可恨。
而且,我们之所以对某些特质特别敏感,是因为——
我们内心也有那个特质。
所以遇到这些人,其实是来提醒我们:“啊,我心里也有这个部分。”
要感谢这些人。
电话、微信、社交网站——只是“沟通工具”
作者也说:即使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有“共鸣”,那也不代表对方就是值得信赖的朋友。
即使是好朋友,也会随着时间、因缘而改变。
所以最重要的,是你有没有一颗“温柔而强大”的内心。
即使没有社交网站的联系,也可以活得很好。
这个提醒让我想到我自己的一个故事。
曾经我以为遇到一个可以深入交流的人,后来发现——
只是我“以为”而已。
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提醒。
作者还说,他中学时听过一句名言:
“朋友是财富,所以请允许我贪婪地收取。”
意思是:我想要很多朋友,因为那是幸福。
但他后来意识到:
认识的人,不一定是朋友。
尤其是在社交软件上,有些人只是朋友的朋友。
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。
与太多的人建立链接,反而可能制造“羁绊”,失去心灵的自由。
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咯~
等我飞机上继续阅读,明天再跟大家分享!